消费者不应独自面对品牌真假难辨的困境
“香港百年配方”“香港国医直销”“香港1000+药房热销同款”……你是不是也被各大购物平台上的这类产品吸引过?
近期《中国消费者报》调查曝光了各大电商平台上所谓的“香港百年老品牌”,调查显示:这些产品的生产厂家多在内地,且大多为外用保健用品、消字号抑菌液或普通食品,并非其宣传的药品。众多消费者冲着香港老字号的质量去购买,却被精心包装的“伪品牌”所迷惑,不仅财产受损,还因误用产品而影响健康。
当前,在电商平台购物已成为日常,消费者选择一个平台很大原因是信赖平台筛选商品的能力,在价格和质量之外,品牌保真应该是平台肩负的责任。
从法律层面来看,平台承担着诸多明确的责任。电子商务法规定,平台有义务对平台内经营者的身份、地址、联系方式、行政许可等真实信息进行核验、登记,建立登记档案,并定期核验更新。如果平台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平台内经营者销售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安全的要求,而没有采取必要措施的,要和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若平台不能够提供平台内经营者的身份、联系方式等信息,要承担先行赔付的责任。此外,如果电商平台对于平台内经营者的资质资格未尽到审核业务,或者对消费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应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框架下,若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构成欺诈行为,消费者可要求“退一赔三”。而平台若明知商家售假仍未处理,消费者可要求平台与商家共同赔偿。平台未提供有效投诉处理或隐瞒商家信息,也可能被认定为未尽到监管责任,需承担连带责任。
对于药品、医疗器械等特殊商品的网络销售,法律法规要求更为严格。依照《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电商平台应建立处方审核、实名购买等制度,核实电子处方提供单位资质,并对违规行为立即停止服务并报告监管部门。若平台未严格核验药店的《药品经营许可证》或医师执业资质,或未及时更新备案信息,将面临限期整改、罚款等行政处罚;情节严重者可被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营业执照。新发布的《医疗器械网络销售质量管理规范》也指出,电商平台需严格审核入驻企业资质,动态更新档案,每半年核验一次;若发现无证经营、销售未注册医疗器械等严重违法行为,须立即停止服务并上报。
当前电商平台百花齐放,但平台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建议有关部门加大治理力度,从法治和自治多方面入手,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一方面,有关部门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力度,定期对平台上的商品进行抽检,对平台的审核流程、管理机制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平台存在履职不力的情况,严格依法予以处罚,包括罚款、责令停业整顿等。
另一方面,平台自身应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专业的审核团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商家入驻、商品上架等环节进行全流程、智能化监管。
同时,还应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对于消费者反馈的问题及时处理,对违规商家采取下架商品、限制经营、列入黑名单等措施。
总而言之,在网络购物时代,消费者不应再独自面对品牌真假难辨的困境。平台要切实履行好管理责任,监管部门要强化监管,以法治化的规范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购物时能够买得放心、用得安心。(段民峰)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