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栏广告位

保险诈骗暴利链条背后的法律账单

2025-07-08 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记者 仇飞

从精心炮制的虚假理赔材料,到利用规则漏洞进行的恶意套利,保险欺诈手段不断翻新, 涉案金额之巨令人咋舌。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涉案者也身陷囹圄,付出沉重的法律代价。

运费险、航延险“薅羊毛”套利

近期,浙江警方成功摧毁一个全国性“薅运费险”黑色产业链,抓获阮某、戴某等核心成员,涉案金额达580万元,系近年来规模巨大的运费险诈骗案件。

根据举报线索,警方很快锁定组织“薅羊毛”的骗保中介团伙主要成员阮某、戴某并实施抓捕,并先后将胡某、罗某等12名涉案人员全部抓获。

警方提醒消费者,勿因小利毁征信,即便单次骗取数十元运费险,累计超5000元即构成刑事犯罪,且将纳入个人征信记录。

航空延误险作为现代社会的风险缓冲机制,本应为真正出行者提供雪中送炭的保障,却在精心设计的算法模型下沦为新型“对冲工具”。

南京警方曾披露了一场持续五年的“延误收割”计划。李某自2015年起,5年间以代购理财名义骗取20余名亲友身份信息,虚构900余次根本不存在的航空行程购票投保,本人及关联身份均未实际乘机,骗取理赔金300余万元,单次最高获利超10万元。最终,李某因涉嫌保险诈骗罪被警方刑事拘留。

宠物险虚假诊疗骗保

宠物医疗费用高企,越来越多的人考虑为自己的“毛孩子”上一份宠物保险,这个本来充满温度和爱心的金融产品,也正成为新型保险诈骗的重灾区。

深圳申女士的遭遇极具典型性:12岁的泰迪犬被诊断为输尿管结石后,涉事医院以“保险可报销70%”为由诱导其选择3.2万元的微创手术,却在病历日期、宠物年龄等关键信息上“动手脚”,最终因材料造假遭保险公司拒赔。事件背后,暴露出部分医疗机构与消费者形成的畸形“利益同盟”——医院通过虚增项目、篡改病史抬高诊疗费,消费者在不自觉中陷入带病投保、伪造材料套取理赔金的“陷阱”。

投保时隐瞒宠物病史,不仅会被拒赔,还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2023年上海查处的一起消费者骗保案件中,消费者不仅被追缴全部理赔款,并处以3倍罚金,累计赔付金额超12万元。

面对越来越多的骗保乱象,行业联合惩戒机制正在形成。涉事医院不仅会被取消定点资质,其信用污点还将直接影响企业后续经营活动。消费者若存在骗保记录,会被纳入央行征信系统,从而影响房贷、就业、出行等。

“根据刑法第198条,投保人、被保人虚构保险事故、伪造理赔材料骗取保险金(保险欺诈),数额较大的可能承担刑事责任(有期徒刑、罚金或没收财产等);数额较小、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仍可能被追究行政责任(15天以下行政拘留、5000元以下罚款),对相关保险欺诈责任人的工作、生活及信誉造成影响。”广东省深圳市某律师提醒道。

“宠物保险本质是风险转移工具,不应成为新型诈骗工具。”行业专家呼吁,宠物主应选择定价透明的合规机构就诊,切勿因侥幸心理卷入骗保漩涡。当宠物健康成为不法分子的牟利工具,损害的不仅是行业信誉,更是人与宠物之间的情感纽带。监管部门、保险机构、宠物主需形成三方合力,共同维护这个充满温度的蓝海市场。

 

责任编辑:杨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