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栏广告位

25年,9000多个日夜!忠县汉子王国权用坚守诠释“长兄如父”

2025-09-09 忠州融媒

9月6日中午,花桥镇大柏村三组一个农家院子里,村民王国权端着热腾腾的饺子,送到弟弟王东明床前。

王东明患先天性智力障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靠王国权悉心照顾。早上,弟弟想吃饺子,王国权便骑车到镇上买回。喂完弟弟后,王国权又马不停蹄地收拾家务。

父亲的一句临终嘱托,王国权扛起了照顾弟弟的责任。“他是我血脉相连的兄弟,我们是一家人,再苦再累我也要把他照看好。”25年来,王国权以无怨无悔的真情付出,诠释着“长兄如父”的深刻内涵。

王国权(左一)搀扶弟弟走路。记者 田华平 摄

父亲的嘱托

王国权今年62岁,比王东明年长7岁。在他的记忆里,弟弟一直是个“不合群”的孩子。小时候弟弟沉默寡言,不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兄弟俩去割草,弟弟总是悄悄溜到一边,大声呼唤他也不会答应。

虽然王东明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但王国权从不生气。他知道,弟弟在别人眼里是“傻子”,但和自己是一家人,作为哥哥,一定要保护好他。

王国权12岁时,母亲去世,家庭的担子落到了父亲的肩上。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忙里忙外,王国权放学后就陪着弟弟玩耍。

虽然日子过得很苦,但一家人还是很快乐。

后来,王国权外出务工、结婚成家,弟弟由父亲一直照看。王国权在建筑工地做大工,虽然辛苦,但工资收入比较高,他经常给家中的父亲和弟弟寄钱寄物。

刚结婚那些年,王国权夫妻和孩子与父亲、弟弟一起住在老屋,显得比较拥挤。有了积蓄后,夫妻俩考虑建新房。原本可以搬到离村道近的地方建房,但考虑到要照顾父亲和弟弟,夫妻俩就在老屋旁边修建了两层楼的砖瓦房。

2000年8月,父亲病逝。临终前,他嘱咐王国权照顾好弟弟。王国权知道,父亲的嘱托重如山,亲情让他不能拒绝。

坚定的选择

接过照顾弟弟的接力棒,王国权像父亲一样,每天给弟弟做饭、洗衣。夏天,他在弟弟房间点好蚊香;冬天,夜里起来给弟弟盖被子。生病时,他送弟弟去医院,或者请医生上门诊治。

由于弟弟身边离不开人,王国权没机会像以前一样外出务工了,家庭收入也受到影响。妻子不停埋怨:孩子一天天长大,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不如听从邻居们的建议,将弟弟送到福利院,咱们趁年轻外出务工多挣点钱,反正弟弟的低保补助金够他在福利院生活。

但王国权没同意,他说:“福利院再好,也不如自己照顾他心里踏实。”夫妻俩商量后,王国权决定留在家中,妻子外出务工。

没有务工期间的忙碌和奔波,但留在家里照顾弟弟的王国权依然很忙。除了在周边乡镇做零工外,他还将附近撂荒的田地打理出来种上各种庄稼,每年出栏两头肥猪。

王东明经常“玩失踪”。有一次跑出去后,王国权找了整整三天,最后在派出所协助下才在邻镇的集市上找到他。事后,王国权很自责,便减少了外出打零工的次数。

今年正月初八,王东明全身浮肿。医院检查出弟弟患有肺气肿、心脏衰竭等疾病。住院半个月,王国权天天守在病床前,给他喂饭喂药、擦身子,安抚他的情绪,病友家属直夸他有耐心。

王国权说,无论任何时候,我都要让弟弟感受到有亲人在身边。

亲情的守望

随着年纪越大,王东明的身体状况也不如以前,不但走路踉踉跄跄,而且情绪喜怒无常,经常会在夜里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

王国权怕他摔倒,几乎已不再外出打零工。即使在附近干农活,中途也要跑回家看几次。夜里,他哄孩子般安抚王东明的情绪,直到他睡着。

“年轻力壮的时候就选择留在家里照顾弟弟,错过了找钱的好机会。”邻居们佩服王国权有好手艺,也为他感到有些惋惜。

“找再多的钱,也换不来亲情。”王国权说,“我是哥哥,兄弟需要我给他一个依靠。”

看到丈夫在照顾小叔子的同时,还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妻子的怨气早已烟消云散。她常年在外务工,经常给小叔子寄药品和衣物。王国权的儿子也时常转钱,叮嘱父亲照顾好二叔。

亲情,如阳光温暖着每个人的心。王国权说,在一口锅里吃饭就是缘分,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就是亲情,这是25年来对弟弟不离不弃的理由,也是他坚持一路走下去的动力。

责任编辑:录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