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栏广告位

年轻人住养老院?创新破解“养老”与“安居”双重命题

2025-10-10 光明网

27岁住进养老院是种什么体验?近日,浙江乐清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和奶奶共同入住养老院的生活,引发公众热议。

据报道,该养老院院长证实了这一情况称帖子意外走红后,他们已将养老院其中一层开放给年轻人入住,入住定价统一设为每月1500元。目前,两位准备考研的年轻女孩已交钱准备入住。

网友入住房间。图源:极目新闻

年轻人与养老院,看似“不着边际”,却碰撞出了资源互换的共赢火花。对年轻人而言,1500元的月租为打拼之路卸下了住房重担;对养老院来说,闲置房间得以激活,而且年轻人的陪伴还可能恰好填补老年群体的精神空缺。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不少老人选择住进养老院,但物质条件填补不了精神孤寂,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安享晚年,是备受关注的社会题。

近年来,各地相继开始探索“青银共居”模式,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上海漕泾,年轻人每月支付1500元就能住进江南乡村别墅,只需每周参与“英语共学”“科技助老”等活动;在浙江缙云,民政局联动养老院推出陪伴式养老服务,年轻人以志愿服务抵扣房租……在这些创新举措之下,“00后”与老人成为了邻居,两代人各取所需,让“养老”与“安居”不再是单选题。

不过,这种新模式的落地并非毫无顾虑。有人担忧,房间低价出租给年轻人会挤占老年人的床位资源;有人疑问,如何精准匹配老少需求、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保障双方生活质量;更有人担心,年轻人的入住会模糊养老机构的专业属性,削弱对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重心。

的确“青银共居”要真正实现行稳致远,在实践中仍有不少细节需要打磨,诸多潜在问题亟待关注与破解。  

首先,需明确准入标准,避免重心偏移。行业主管部门应出台指导性意见,不能仅笼统限定年轻人的数量与比例,更要结合养老院的实际规模、床位总量、照护能力来设定“红线”。同时,准入标准还应包含对年轻人的筛选条件,例如明确入住目的、基本素养等,确保年轻人理解入住的责任与边界。

其次,需完善配套设施,兼顾代际需求。养老院可在保留适老设施的基础上,增设共享办公区、运动器材等青年友好空间,让老年人的舒适与年轻人的需求互不冲突。针对失能失智的老人,可借鉴南京建邺社会福利院“医疗护理区与生活居住区分离”的空间布局,将失能失智老人集中安置在独立楼栋或楼层,配备专业护理站、康复治疗室、24 小时监护系统等硬件设施,严格限制非照护人员随意进入,让老人得到高质量的照护。

最后,需强化政策支持,推动长远发展。浙江缙云的创新实践离不开当地民政局的大力推动,但更多地区缺乏类似条件。若地方条件具备,可以“青银共居”纳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场地补贴、人才激励等政策,降低养老院的探索成本;同时鼓励养老院与企业、院校合作,扩大模式覆盖范围,让更多银龄群体享受到代际互动的温暖。

养老需要温度,安居需要保障。当更多养老院愿意开放闲置空间时,当更多政策能够支持代际互动时,或许我们能探索出一条青年与老年的共赢之路。而这条“养老+安居”的创新之路,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发展中不断优化,才能让每一代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责任编辑:录精彩